今年3月公开的《关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列入2024年财政改革发展工作,其中明确提出“推动消费税改革”。
消费税是我国的第三大税种,是针对消费品和消费环节征收的税。我们今年1-5月的消费税有7607亿元,同比增长7.2%,是四大税种中唯一实现同比正增长的税种。
消费税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这样说吧,齿轮转不动了,昆仑山上发生水灾,而黄河却断流了。
也就是中央与地方需要平衡财权的问题。
我们知道,原先消费税的征收是在生产环节中就交掉了,这部分消费税是100%被中央拿走的,消费者最后拿到的购物凭证是已经包含了消费税的最后价格。
那么这就存在一个问题,比如,某个企业注册地在江苏,消费税是由这个地方企业缴纳给中央了,而消费行为可能是全国人民来消费,地方政府没得到任何好处,这就会导致地方政府会“重生产,轻消费”,根本没有动力推动本地居民的消费。
那么,以上问题就变成了地方政府是以企业为核心导向,还是以消费者为核心导向的问题。
显然,地方政府一直以来是以企业为核心导向的,如果发生企业侵害消费者权益事件,那么政府就会倾向偏袒企业,地方政府一般是不会把企业罚破产的,双方属于利益深度绑定关系。因为消费者是“国家的”,而企业才是“自己的”。
事实上,在生产领域中的“重罚机制“非常重要,重罚之下必无勇夫。
比如前天我们聊的“煤油车不清洗直接运输食用油事件”,这种现象的发生就是由“重罚机制”的缺失而造成的,由于机制的缺失,还会导致更加普遍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本质上说,传统的财税制度是把消费者和企业两者放在了对立关系之中。那么,一旦矛盾失衡,就造成企业方拳头越大,拳头越硬,那么,弱势一方的消费者就变成了冤大头。
那么怎么来处理呢?
以混油事件为例,老百姓天真的认为解决办法是必须加强监管。你想一下,混油事件是今天才发生的吗?不是,二十年前就有了,那么,为什么到现在还存在着呢?
之所以之前会松监管,是因为加强监管,企业方利益受损,地方政府连带受损,你不能让监管方与监管的力度在根本上有利益矛盾,从而越监管越损害了自身的利益。
那么“加强监管”,就变成了最无能的一句话,因为这不能解决激励相容的问题。
只有从制度设计上,通过加强监管,绩效绑定了地方利益才长久。
不然就是过个十天半月,等舆论风口过去,事情又发生反弹了。
那么,这就必须仰赖于财税制度这一更深层级的改革才行。
如果你的顶层游戏设计,就是趋向于把财税制度偏斜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进行利益共同绑定,一方面,地方财政的税收来自企业,另一方面,地方的就业也来自企业。
那么,显然,地方出政绩需要维护好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这是重点,那其他的事情就轻描淡写了。因为企业才是地方财税制度下生蛋的那只母鸡,你告诉地方政府,请务必保持善良保护好你们当地的消费者,那怎么可能?当地的消费者,又不是当地的上帝!
像疫情期间发补贴、消费券,为什么效果不佳?因为,就不是真补贴,老百姓用券各种限制,地方想:你不用,还省下这项开支。
所谓消费税改革,其实就是让上帝之前交给中央的保护费分出一部分给地方政府,这样上帝给地方政府交保护费后,地方才有动力建设好自己的梁山。
地方呢就会去好好去经营自己梁山本地的生态环境,比如打造梁山土匪一日游项目,提供一百单八将合影留念,水牢深度体验打卡游,吃宋江牌土猪宴等等。
那么,通过消费税改革,本地的消费者是不是也成为地方政府的上帝了呢?是的。
这样地方政府才有动力处理好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才有动力去打造西方社会已经相对成熟的“消费分级”市场。此时,地方政府更愿意维护一个养鸡场,着力打造一个长久的地方资金池,而不是倾向于搞短期行为,杀鸡取卵,天天盯着鸡屁股。
那么,什么又是“消费分级”市场?
就像我们前文提到过的胖东来的“二次检测”,类似这样的商超模式,在西方发达社会这已经是一些很完善的模式了。在食品消费领域,这个检测制度甚至可以给你分到33个检测等级这么细,所以你想吃和牛就不用跑去日本关西神户了,也不用再去日本背马桶盖了,有功夫可以背一下自己的弟弟妹妹。
所以,不要总指望笨办法自己能脱胎出新思想,想不出来,那就去看看人家碰上问题到底是怎么解决的,不就OK了?
之前:
当消费税向生产者征收时,在这种激励制度下,地方政府倾向打造一个个的生产基地,比如,闭着眼上马的新能源车,国内光新能源车一下有了上百家品牌,产品国内消化不掉就倾销至全球,然后吸引来了高关税壁垒,最后,生产过剩。
以后:
当消费税向消费者征收时,地方政府倾向于把本地打造成一个大型的消费Mall,从中扮演维护消费者利益的角色,积极做好外围品控和口碑工作,吸引更多的商品来本地销售。那么,本地消费者呢就不愿出远门消费了,在家一样能玩水上汽车,腾格里沙漠泡温泉,双鸭山戈壁玩蹦极,吃饭可以跟南极企鹅握握手,睡觉跟腾讯企鹅道晚安。
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不能单纯地在生产端闭门造车,最终还是要以消费者为核心,提供优质的商品和服务来获利,而不是一窝蜂的骗补和浪费资源,毕竟政府在盯梢,而消费者又不买单,企业这样搞就是死路一条。
你提供给消费者一大锅饺子却不供应醋,你提供了一百个汽车品牌,却不提供游艇和飞机,这就跟武汉江上的轮渡一样掩耳盗铃,难道你封死了窗户,老百姓就没有需求了?他们不还是哭着闹着要出门玩游艇坐飞机?
当然,当前的制度改革这对我们的企业经营者确实是一场大考验。
但是,最终国内的企业还是需要完成从生产型企业到服务型企业的根本性转变,因为,光靠跨国转移资本是走不通了。
那么,一项好的制度出台,亡羊补牢为时还不晚。对于中央来说,相比于税收总量,税收结构的健康和可持续才是所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
因此,可以说,财税制度设计方面的改革是我们国家制度改革的重大方向。总的来说,什么债务问题、内需问题、低价死亡陷阱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一个制度结构性设计问题。
当然,改革的道路是曲折的,而前途是光明的。
作为消费者其实也没什么需要担心的。西方有句谚语:“唯税收和死亡不可避免”,只要你生活在任何社会体系中,就一定会被征税,而通过消费税的后置,由消费者来承担税收的角色反而是个好事情,只有上帝演好上帝的角色,才能让地方政府真正有动力去抓产品和服务好上帝。
政府以后就像白鹿原上的白嘉轩,作为一方牧者,没事就把不合规的企业喊到祠堂里抽它八百鞭子,抽不死也残。只有如此,从上到下的企业造假行为才能够得到减轻,作为消费者才能真正的吃到高品质的食用油。
如果消费者承担了明税收,那么就不需要再承担那些乌七八糟的隐性税收,那些隐性税收才是一个社会不可承受之重。
像拼刀刀上9块9的有机桔子一大筐,请问有机牛粪需要多少钱一坨?捡牛粪不需要人工?难道用上了萝卜快跑?萝卜快跑不充电吗?不需要后台技术人员?不需要软件架构师?架构师还吃不吃桔子的?
我们聊过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聊过商鞅,改革总会触及到利益阶层,一个社会从汲取性制度到包容性制度的改革,无异于粒子的能级跃迁,过程一定是艰难的,尤其我们身处经济下行期,但总要有一方要走到前头吧?那就消费者了,毕竟消费者才是上帝,难道你不是消费者?
全文完,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