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决策,是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的必然选择。新形势下中国提出双循环发展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疫情影响导致全球经济低迷、国际交往受限,这种情况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很长一段时间。因此,即使没有抵制,疫情期间依靠外部动力推动经济发展也不稳定。二是国际形势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盛行,外部不确定性不可避免。中国有必要寻求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三是国内基本面总体稳定,经济潜力、韧性、回旋余地充足。再加上我国的人口优势,足以形成市场规模。第四,从自身发展出发,解决国内市场建设和更高水平开放不足的历史难题,是消除矛盾的有力武器。综上所述,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加快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应该成为我们谋划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战略。内循环主要立足于从供需角度深化改革,充分发挥我国市场规模大、内需潜力大的优势。需求方面,由于国外供应链不稳定,以及技术和贸易壁垒限制导致内需不足,产业链需要升级建设,形成上下游紧密协作的产业链集群。集约化、高效的供应链。这样,您就可以花时间应对外部供应冲击。供给侧,国际保护主义思潮制约中国产品海外扩张。在失去部分国外市场份额后,中国经济需要依靠强劲的内需来拉动。这样,就能形成国内产业不依赖外力的持续健康循环。
中国国内循环经济将按照两条路线发展。第一主线,畅通国内经济活动自循环,稳定经济基本平衡。国际形势使外需成为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障碍。因此,必须把目光投向国家。实现国内经济畅通的自我循环的方法是:首先把出口转为内销,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国内市场,打通供需良性循环。使商品市场达到均衡。然后通过保就业、稳定社会,保持增长和民生的良性循环,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平衡。最后,通过金融体系惠及实体经济,创造经济和金融的良性循环,实现资本市场的平衡。第二条主线是供给和需求升级,推动经济高水平发展。具体阶段为: 1)经济增长阶段,支撑经济持续增长。 2)循环质量优化阶段意味着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3)开放扩大阶段,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的基础是有能够抵御外部冲击的经济实力。
内循环将为外循环提供有力支撑,依靠自主经济实力重塑国际地位,掌握参与全球合作的主动权。在外循环方面,如图3所示,内循环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高水平开放合作。一方面,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让国内外联系更加多元、稳健、灵活。另一方面,依托“内循环”的相对韧性,加快推进高层国际合作,扩大合作伙伴范围,从而应对一国霸权,规避脱钩风险,实现“稳定”的目标。 ”的“外循环”与上下文相符。内外回响。第四条主线是向全球价值链上游挺进,引导全球经贸体系重塑。我国目前仍需依赖进口和国外先进技术,但在立足内循环、实现自给自足的基础上,将积极转变外循环定位。一是从全球价值链“供给”中心升级为“供需”双中心。二是依靠技术创新驱动加工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变。三是提升国际地位,在全球经济贸易中发挥引领作用。在制度和治理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内循环将为外循环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依靠独立的经济实力重塑其国际地位,掌握参与全球合作的主动权。内部循环绝不是封闭的。相反,2020年将是中国加快对外开放的一年。
与此同时,中方还积极推动中欧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和RCEP协议正式签署。但外部不确定性影响了对外开放的有效性,甚至使中国陷入被动局面。因此,要想在国际事务中掌握主动,促进内循环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打通国内大循环,培育中国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才有新的优势,才能更好地对接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有效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资源,实现做强做强。和可持续发展。
2. 5G——投资内循环建设重点,倒逼自主可控
2.1国内外贸易纠纷加剧,5G通信行业受影响较大
5G时代,要素资源互斥,存量竞争开始。在移动通信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基础设施、部件、终端等环节的技术、制造、市场等资源要素配置上逐渐从完全互补发展到资源互惠。排斥状态。早期,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各方面控制技术和制造方面具有优势,并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中国拥有市场,双方优势互补。 1990年以后,中国立足市场优势,抓住低值制造业全球转移的机遇,不断积累储蓄。经验和技术、技术标准和利益价值分配话语权的提升,双方逐渐在资源上相互排斥,最终导致贸易争端的激化。
全球共建5G的理念已经破灭,以5G为核心的信息通信产业受到贸易争端的严重影响。在5G标准全球统一的背景下,5G发展的最初愿景是全球运营商积极推动5G基础设施建设,共同开发创新应用,通过相互竞争与合作提升智能化水平。随着美国对华为等中国高科技企业实施进一步制裁,以5G为核心的信息通信产业受到愈演愈烈的贸易争端的严重影响。从需求端来看:目前全球许多国家都将华为排除在全球5G设备供应商名单之外。 2018年8月,澳大利亚出于国家安全考虑,禁止华为和中兴通讯的5G移动网络供应设备;同年11月,新西兰以“危害国家安全”为由拒绝华为; 2020年6月,美国FCC要求运营商更换网络中使用过的华为和中兴设备; 2020年7月,英国宣布禁止华为参与其5G网络建设,并将在2027年之前拆除已使用的华为设备。受贸易争端影响,5G全球部署被推迟。从供给端看:欧美等国家加大对中国的技术限制。 2018年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宣布七年内禁止任何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出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 2020年5月15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全面限制华为采购采用美国软件和技术生产的半导体,华为全球芯片采购全面受阻。对中国企业核心零部件采购的限制将导致全球5G设备供应减少,间接延缓5G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2.2 零部件:供应高度依赖国外厂商,成立5G创新中心,助力实现自主研发
贸易争端持续升级,零部件领域成为限制5G发展的重点。中国正在不断加强零部件制造能力,但其技术和制造工艺仍受到欧美等国家的限制。第一:X86、ARM等重要芯片架构的生产仍需国外公司授权;第二:零部件设计和制造所需的设备,如光刻机、生产线核心配件等,高度依赖国外进口。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ASML、尼康、佳能垄断了全球光刻机出货量的99%,美国Ram Research和Applied Materials、日本东京电子垄断了刻蚀机市场90.5%的份额;第三:在零部件设计、制造等方面仍需要国外技术授权;第四:高精度GPU、CPU等零部件完全依赖进口。第五:根据通信世界网的数据,中高频器件市场仍然被美国和日本厂商垄断。 SAW滤波器、PA和BAW滤波器分别占据中高端射频器件市场的35%、30%和15%。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村田、TDK、太阳诱电、Skyworks分别占据SAW滤波器市场的50%/20%/15%/10%; Broadcom占据BAW滤波器市场87%的份额; Skyworks、Qorvo和Broadcom共同占据PA 93%的市场份额;国内功放和滤波器供应链相对薄弱。
实行内部循环,将从政策、研发等方面提高产业自主研发水平,加速国产替代。政策方面,2020年8月4日,国务院发布《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号文,从财税政策、投融资政策、研发等八个方面进一步优化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发展环境政策,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发展质量。这包括10 年免税。这一政策的出台,彰显了国家对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战略和运营支撑以及突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决心。研发方面,工信部于2020年4月成立“5G中高频器件创新中心”,短期目标是Sub-6G量产设施、联合开发和战略合作;中长期目标是毫米波,主要是GaN化合物独立设施;最终目标是在10年内成为全球领先的基于氮化物半导体的中高频器件量产技术研发平台。目前,5G创新中心已与中兴通讯、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紫光展锐阳光等多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随着MIMO和CA技术在5G中的应用,将带动射频前端器件的需求。据Yole Dveloppement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射频前端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5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4%。未来,国产替代将迎来新机遇。
2.3 5G终端:我国5G终端领域日趋完善,设备出口受贸易争端影响较小
5G终端受贸易争端影响较小。与上游芯片、操作系统和应用相比,5G终端设备制造商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率较低。而且民用终端不涉及国家机密数据,没有引起外国政府的高度警惕,受5G贸易争端影响较小。例如,英国拒绝华为网络建设后,仍邀请OPPO作为终端服务商参与5G SA网络建设;此外,西班牙两家运营商沃达丰和Orange已向西班牙电信机构Red.es提交5G补贴申请,以推动与我国主要通信设备制造商的合作进程。不过,终端厂商仍面临潜在的政策风险。例如,如果低价终端设备销售过多,就会面临反倾销调查。同时,一些厂商会遇到操作系统停止供应的风险。因此,扩大5G终端产业链内循环也有助于防范潜在风险。
国产5G终端设备的发展在政策、规模、行业应用等方面均具有领先优势,为国内的良性循环奠定了基础。政策:2017年11月,工信部确认5G使用频率并分配频谱;随后,上海、福建等省市也相继开展5G基础设施建设和5G应用试点布局; 2019年5月,《关于开展深入 推进宽带网络提速降费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9 转向行动的通知》指出要优化5G发展环境,推动5G终端等产业链进一步成熟; 2019年6月,《推动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畅通资 源循环利用实施方案(2019-2020 年)》提出,加速5G手机商用; 2019年9月,《福建省加快 5G 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提出大力发展一批5G终端设备;截至2019年底,我国已陆续出台近二十项5G相关政策,协助5G核心技术研究和5G智能终端应用商用。 5G终端相关产业政策日益完善,国内发展环境良好。规模:2019年9月,华为率先发布首款5G商用手机Mate20X;随后,OPPO、vivo等手机厂商也发布了5G手机并实现量产。据中国通信研究院统计,截至2020年6月,国内市场5G手机出货量已突破1751万台,同比增速达11.95%,累计出货量已达约1000万台。 6360万台,同比增长38%。装备市场规模逐步扩大。行业应用方面:eMBB场景的消费级5G终端已逐步落地,uRLLC、mMTC场景的行业级终端应用也已小批量出货。国内基于5G终端的行业应用已经开始落地。
我国自主终端产业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具备内循环基础。操作系统方面:华为推出了基于分布式微内核的全场景鸿蒙操作系统,支持多种编程语言、多芯片平台联合编译。它将率先部署在智慧屏、车载终端、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上,有望打破Android和iOS的长期垄断。屏幕方面:京东方、好利达等国内屏幕厂商通过不断扩大产能,逐步在柔性OLED屏幕市场开辟新格局。 2019年8月,好利达宣布投资柔性OLED显示模组项目和触控显示集成模组项目。超过25亿元,加速布局5G产业配套,提升公司在高端柔性显示领域的竞争力;零部件方面:欧菲光、舜宇、邱钛科技占据全球摄像头模组厂商前三名,其中汇顶科技专注于Microchip设计和软件开发,其活体指纹检测、屏下光学指纹识别等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终端产品。近年来,国内厂商不断去A,华为“Mate 30”零部件中美国零部件的用量从11%下降到1.5%。我国5G终端自主产业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
2.4 5G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本地化,或成为投资内循环重点受益者
中国掌握5G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贸易争端升级可能会减缓全球5G建设进程。当前,世界各国和运营商都在全力推进5G建设。据GSMA统计,截至2020年5月底,全球已有386家运营商投资5G,其中42个国家和地区的81家运营商已推出5G商用或试商用服务;而5G基站和基础设施主要由中国、韩国等少数国家控制。随着2020年5月美国升级对华为的制裁,禁止使用美国软件和技术的外国企业向华为销售半导体产品,这对国内外5G建设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国际角度来看:一方面,英国、美国、新西兰、印度等国家的电信运营商受到政府禁令影响,不得不放弃高性价比的中国产品,需要更新换代现有的华为设备。势必会延缓国家5G建设步伐;另一方面,欧美限制中国企业采购核心零部件,将减少全球5G设备供应和量产,影响全球5G建设进程; Dell\’Oro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华为和中兴通讯合计占据全球5G电信设备市场48.9%的份额。中国企业在全球5G设备市场中占有很大比例。限制中国厂商的供应链将对全球5G进程产生影响。国内方面:基站芯片基本已被国产产品替代。此外,华为可以在短期内完成紧急备货。预计基站建设受国际争端影响较小。
在国家多项政策支持下,5G建设是新型基建的重点,强力推进,促进内循环发展。 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新基建”概念,主要强调加快5G商用,发展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 2019年两会明确提出“加快5G商用和IPv6规模部署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融合应用”。随后在2020年1月,年度第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国家需要出台政策支持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包括5G在内的新基建。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号文指出:中央预算安排投资预算6000亿元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包括新一代信息网络发展和5G应用拓展。
2020年全球5G投资翻倍,中国贡献近50%。我国5G投入明显强于全球。 5G基站作为5G基础设施,首先将受益于5G投资的内循环。据Gartner预计,在最新的无线基础设施支出中,受益于中国电信企业高性价比的本地生产和政府资助,2020年中国5G投资将占全球的49%。中国是全球5G的主要贡献者。 5G建设投资。三大运营商2019年资本支出总额为2998.77亿元。 2020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资本支出预计分别达到1798/700/850亿元,合计334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1.65%。相比2019年投入5G的412亿元资本支出(占总资本支出的13.74%),预计2020年三大运营商投入的资本支出分别为1000/350/453亿元,合计180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37.6%,占资本支出总额的53.85%,比上年增加40个百分点。此外,中国铁塔宣布,公司2020年资本支出预算为280亿元,其中约170亿元用于5G投资。综合来看,2020年5G资本支出预计将达到1973亿元。 GSMA预计,2020年至2025年的未来五年,运营商资本支出预计将达到1800亿美元,其中约90%将流向5G建设,即1620亿美元。如果按7汇率计算,剔除已公布的运营商2020年计划投资5G建设1803亿元,2021年至2025年5G建设资金年均投资高达2699亿元,是2020年5G建设资金投入的1.5倍。 2020年,未来5G建设有望强力推进。
基站建设方面,预计2020年全国5G基站建设数量将超过70万个,推进速度高于全球水平。基站侧受贸易争端影响较小,5G内循环基础设施建设将加快。截至2019年底,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完成的5G基站数量分别超过5万个/4万个/4万个,总计约13万站。 5月17日世界电信日,运营商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移动已建设5G基站14万个。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共建设基站11.5万个,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和城区。从中国移动此前公布的第二期5G无线网络主设备集中采购公告来看,共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宣布集中采购,总需求达232143个基站。这将有力保证中国移动今年建设基站超过25万个。 5G基站的目标是确保2020年在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提供5G商用服务。在5G建设上采取共享策略的中国联通和电信也启动了联合设备集中采购,预计规模不少于25万站,计划前三季度完成全部建设进度。据此,我们预计2020年整体基站建设量在70万-80万站之间,较2019年基站数量增长438.46%-515.38%。 5G基站端的争议相对可控,基站主芯片已基本替换为国产产品。此外,华为可以在短期内完成紧急备货。预计基站建设受国际争端影响较小,基站作为5G基础设施将首先受益。循环利用5G投资,加快投资建设,保障5G应用。
2.5 5G内容与应用:全球生态碎片化制约5G内容与应用发展
贸易争端使得5G难以形成全球规模市场,生态碎片化不可避免。当前5G发展正处于通信技术与行业数字化融合的关键时期,广泛适用于各个垂直领域。借助5G实现行业数字化转型,需要终端适配、系统集成、芯片、模组等全产业链的协同。内容和应用的兴起和发展需要足够大的市场基础。贸易争端背景下的生态碎片化,一方面会导致重复投资。比如,被禁止使用谷歌服务后,华为需要打造自己的服务,重新适配自己的应用;另一方面,市场碎片化势必影响5G内容和应用的规模效应。例如,印度封杀TikTok后,当地网民只能使用各种小平台,未能实现规模经济。
在外部不确定性加大的背景下,内循环发展将促使中国厂商加大研发投入,形成独立的生态系统,并依托国家庞大的人口基数形成规模效应,普及5G应用。 2019年5月16日华为被列入实体清单后,谷歌不再为新推出的产品提供GMS系统,导致华为海外销量迅速下滑。华为加大对HMS生态的研发力度,累计投入1317亿元用于研发和生态建设。约占2019年总收入的15%,还与地图领域的TomTom、搜索领域的Qwant、新闻领域的News UK等欧洲本土公司合作。目前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 2020年第一季度,注册和开发用户数增长150%至140万,HMS全球手机月活跃量增长25%至6.5亿。因此,内循环将倒逼中国厂商开发5G内容和应用生态,并依托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形成规模经济,加速普及。国内5G内容和应用生态的发展和成熟将为未来全球复制提供技术和应用资源支撑。
3. 云计算——科技内循环补短板,助力云 计算产业链升级
3.1内循环助力技术补短板
在核心技术方面,由于过去主要依靠模仿和学习的模式,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不足。在内循环体系中,要减少进口依赖,需要从多方面做出努力。一是摆脱模仿,开展科技创新,着力攻克核心技术,努力向全产业链发展。其次,要注重基础研究,为科技创新奠定基础。总体来看,在内循环条件下,我国对进口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同时,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弥补自身科技短板。
3.2 IDC:国内外数据中心存在差距。内循环推动技术补短板。
美国清理互联网五项措施限制我国云厂商,倒逼云计算产业扩大内循环。据美国国务院官网8月5日消息,美国国务卿蓬佩奥5日在记者会上宣布了美国建立“清洁网络”的五项重大举措,并点名华为等7家企业、中国移动、百度。中国科技公司将禁止更多来自中国的应用程序,并进一步限制中国公司访问美国云系统。据介绍,“清洁网络”包括:清洁载体、清洁商店(Clean store)、清洁应用(软件)、清洁云和清洁线缆。具体措施是:一是确保不被美国信任的中国电信企业不向美国等国家提供国际电信服务。敦促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撤销并终止对中国电信等四家中国公司的授权。其次,美国希望看到不受信任的中国软件从美国应用程序(软件)商店中下架。第三,美国正在阻止华为和其他不受信任的供应商预装或下载美国最受欢迎的应用程序。第四,保护美国最敏感的个人信息和商业知识产权,防止一些重要信息被阿里巴巴、百度、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中国企业运营的云系统获取。五是确保连接全球互联网的海底光缆传输的信息不被破坏和泄露。
我国云计算与美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内部循环将推动技术补短板,云计算有望获得动力。 2018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仅相当于美国云计算市场的8%左右,与目前中国GDP占美国同期GDP约66%的情况存在显着差异。其次,根据麦肯锡等研究机构的数据,2018年,美国企业的云采用率已达到85%以上,欧盟企业的云采用率约为70%。据中国电子学会统计,2018年中国企业云采用率仅为40%左右。综上所述,我国云计算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严重不匹配。
另外,我国流量可能在2025年超越美国。但我国目前IDC数量与流量激增不匹配,将成为技术弥补短板的重点。据IDC和希捷报告,我国数据产生量将从2018年的7.6 ZB增长到2025年的48.6 ZB,复合年增长率为30.35%,超过美国同期数据产生量大约18 ZB。但从全球数据中心占比来看,截至2018年,美国约占44%,我国约占8%,日本约占6%;从人均机房面积来看,我国人均机房面积仅次于美国。日本的1/20,日本的1/10。可见,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有数据中心数量与数据流量爆发式增长趋势不匹配。数据中心有望成为内循环技术弥补短板的重点,IDC行业未来发展空间较小。大的。
在IDC领域,中国市场增速长期领先全球,内循环市场空间充足。随着5G和云计算的发展,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尤其是在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公司的需求推动下。近年来,中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高速增长。 2019年,全球IDC业务市场整体规模为6903亿元,同比增长10.39%;我国IDC业务市场规模达1562.5亿元,同比增长27.2%。增速约为全球增速的三倍,且增速连续多年高于全球水平,增速领先全球。
投资方面,我国IDC投资活跃,阿里巴巴、腾讯、中国移动等多家企业加大了对IDC建设的投入,足以支撑IDC内循环发展。阿里巴巴方面,2020年4月20日,阿里云宣布未来三年投资2000亿元,用于云操作系统、服务器、芯片、网络等重大核心技术以及面向未来的数据中心建设。还表示,云智能是阿里巴巴的核心战略之一,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仍将加大投入。至于中国移动,2019年11月14日,中国移动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提出进军公有云的目标。中国移动表示,云改是中国移动实施5G+战略的重要举措。其发展目标是三年内进入国内云服务商第一阵营,三年内总投资规模规划超过1000亿。据中国移动采购招标网消息,中国移动已启动2020-2021年数据中心交换机集中采购招标工作。预计采购21,690台数据中心交换机和5,000台管理交换机。此举或许意味着中国移动将加快新数据中心的建设。移动云的进入必将为云计算资本支出注入新的增量。千亿资金将加速移动云规模化,持续赋能IDC产业发展。至于腾讯,2020年5月26日,腾讯宣布未来五年将投资5000亿,用于进一步布局新基建。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服务器、大型数据中心、超级计算中心、物联网运营
作系统、5G 网络、音视频通讯、网络安全、量子计算等都将是腾讯重点投入领域。其 中,在数据中心方面,腾讯将陆续在全国新建多个百万级服务器规模的大型数据中心。 同时,腾讯还将结合产业技术创新需要,重点投入云启产业基地、工业互联网基地、创 新中心、产业园区等方面的建设。
于竞争端,海外厂商于中国市场市占率低,国内激增的下游需求可支撑中国 IDC 厂商内 循环发展。IDC 行业参与者主要包括以电信、联通、移动代表的基础电信运营商;以阿里 云、华为云、腾讯云为代表的云计算服务商;以光环新网、世纪互联、数据港、鹏博士 等企业为代表的第三方 IDC 服务商。2018 年,我国 IDC 市场依旧以运营商为主导,三大 运营商合计占比超过 50%,剩余市场较为分散,在专业 IDC 厂商中,万国数据以 4.1%的 市场份额居于首位,世纪互联、宝信软件、鹏博士、光环新网、数据港的占比分别为 4.0%、 2.0%、1.6%、1.5%及 1.1%。国外厂商在中国市场市占率低,国内激增的下游需求可支撑 中国 IDC 厂商内循环发展。
于政策端,各地政策相继落地助力 IDC 内循环。上海方面,“上海计算”增效行动持续推 进,用能指标有序获批。2019 年 11 月 13 日明确 6 个支持用能的新建 IDC 项目,总计 25075 个机架;2020 年 6 月 5 日明确 12 个支持用能的新建 IDC 项目,总计 36000 个机架。截至 2020 年 5 月 8 日,上海目前互联网数据中心已建机架数超过 12 万个。广东方面,“先提后扩”,建设双核九中心 IDC 布局。2020 年 6 月 9 日,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广东 省 5G 基站和数据中心总体布局规划(2021-2025 年)》,文件表明广东省将按照“先提后 扩”思路,先提高上架率,再实现扩容和新增,单个数据中心项目上架率达到 60%才可以 申请扩容和新建项目;并且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21-2022 年)到 2022 年底,上 架率达到 65%以上,规划建设在用折合标准机架数累计约 47 万个,第二阶段(2023-2025 年)到 2025 年底,上架率达到 75%以上,规划建设在用折合标准机架数量累计约 100 万 个。此外,全省将按照“双核九中心”建设,建设广州、深圳两个低时延数据中心核心 区和汕头、韶关、梅州、惠州(惠东、龙门县)、汕尾、湛江、肇庆(广宁、德庆、封开、 怀集县)、清远、云浮 9 个数据中心集聚区。山东方面,积极建设边缘计算资源池,全力 打造“中国算谷”。2019 年 2 月 27 日,山东省政府印发《数字山东发展规划(2018-2022 年)》提出到 2020 年年底,全省建设 50 个以上边缘计算资源池节点,到 2022 年年底, 全省边缘计算资源池节点数达到 200 个以上。此外,其他各地如河南、黑龙江、河北、 贵州等地多项政策出台,明确数据中心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各地政策相继落地助力 IDC 内循环。
3.3 交换机领域:市场份额落后,已具备生产自主可控交 换机能力
中国交换机市场规模扩大,目前已可生产自主可控交换机。到 2020 年,我国企业级交换 机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38.5 亿美元,较 2017 年增长 30.2%。2019 年全年,以太网交换机 市场总收入为 288 亿美元,同比增长 2.3%。其中,中国第四季度增长了 5.1%,全年增 长 3.6%,较全球增速更高。但中国交换器市占率仍大幅低于国际厂商,思科占全球交换 机市场的一半,华为仅占全球市场的 7.6%。近年中国厂商已研制自主可控交换机,为内循 环提供保障。例如新华三发布的 G 系列交换机:S7500X-G 系列中高端框式交换机、S6520X-G 全万兆速率交换机、S5560-G 系列全千兆三层交换机,在安全可控方面,核心软硬件均由 国内厂商提供;在产品方面,提供 1G、10G、40G、100G 等多速率交换。此外,迈普通信 已发布 NSS3320、NSS4320、NSS5820 和 NSS6600 等系列自主可控交换机,主要针对党政 军、金融、能源、交通等重要行业的千兆接入、万兆汇聚、千兆和万兆高密度的数据中 心等场景应用,提供自主、稳定、安全、可靠的 L2/L3 层交换服务。另外,在核心芯片 方面,东土军悦也发布了其 100%自主可控、安全可信、芯片设计可持续演进的军用交换 机核心芯片 KD5650。KD5650 是业界首款芯片设计、验证、流片、封测完全在中国大陆完 成,100%自主可控的国产化军用交换机芯片。它的架构设计可以平滑演进到 100 Gbps、 200 Gbps、400 Gbps,可满足未来网络扩展的需求。保证该领域产品内循环时不受限。
交换机领域加快 400G 产品部署,驱动产业链升级,国内厂商实现自主研发。我国交换机 厂商近年来致力于研发兼容 400G 的设备。2019 年 400G 交换机产品种类愈发丰富,新华 三、锐捷等国内的交换机厂商发布了 400G 交换机产品。同年 9 月,华为发布了 CloudEngine 数据中心 400GE 框盒组网方案。2020 年,新华三率先完成业界首次大规模 400G 测试,为 未来国内企业的更良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4 光模块领域:竞争力增强,补足技术国产化弱短板
我国光器件供应商竞争力逐步增强,全球市占率提升,2020 年中国厂商收入占比或达 50% 以上。中国光器件厂商竞争力在 2015 年后表现出明显的提升,光迅科技全球市场份额占 比从 2015 年占比 4%提升到 2018 年占比 7%,中际旭创从 2015 年未上榜提升到 2018 年占 比 6%。根据 Light Counting 对近十年中国 Top10 和非中国 Top7 光器件供应商销售额的 统计,2010 年,中国光器件供应商的销售额仅有 5 亿美元左右,到 2018 年增长至 30 亿 美元,在 2019 年略有下降,主要原因为云服务公司在 2018 年底至 2019 年初减少了对高 速以太网光模块的采购,美国的高速以太网光模块供应商在 2019 年也同样受到了市场需 求疲软的影响。根据 Light Counting 发布的光通信市场报告,多家中国光器件供应商有 望在 2020 年实现收入规模突破,预计 2020 年,中国供应商的收入将占到整个市场的 50% 以上。
我国在光通信领域的光芯片及组件等细分领域对外依赖度较高,外部贸易争端或影响产 业发展,内循环受限。根据《中国光电子器件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图(2018-2022 年)》,我 国虽拥有全球最大的光通信市场,但我国光通信器件行业在全球所占份额与现有资源并 不匹配,我国光通信器件厂商则是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大多没有其他业务支撑,规模 普遍较小,自主研发和投入实力较弱,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产品的研发和制造。尽管国内 少数企业依靠器件封装优势,在中低端市场已经形成较强的影响力,但在核心元器件及 高端器件能力非常薄弱。2017 年,全球光通信器件市场份额排名前 10 位的厂商中,美日 公司占据 9 席,中国仅有光迅科技上榜。尤其是在中高速光芯片领域,国产化率不足 10%, 难以与美日企业抗衡,仍处于追赶阶段。光芯片方面,高端光通信芯片与器件国产化率 不足 10%,25Gb/s 及以上高速率光芯片国产化率更是仅 3%左右。目前国内仅拥有 10Gb/s 速率及以下的激光器、探测器、调制器芯片的量产能力,10Gb/s 速率及以下的国产化率 约 50%。VCSEL、DFB、EML 等高速率芯片仍然严重依赖进口,主要由美国、日本厂商主导。 电芯片更是完全依赖进口。电芯片方面,我国 25G/100G 多模光模块配套 IC 基本实现替 代能力,但产能远远不足。25G/100G 单模和更高速率自给率预计仅有 1%,高速 TIA、 CDR、DSP 等基本和国外存在 1-2 代的技术差距。目前国内企业正加速布局芯片研发。 华工科技也在近日表示 10G 光芯片已批量出货,同时 25G 光芯片中接收芯片已批量,发 射芯片正在进行测试评估,并向华工正源供货。光库科技也在近期拟募资 7.1 亿元,用 于铌酸锂高速调制器芯片研发及产业化,同时也收购了 Lumentum 的相关产品线。
高速光模块方面,我国正加速部署,具备小规模供货能力。随着国内 100G 光模块市场已 经逐渐成熟,各大厂商开始加快布局 400G,部分 IT 巨头开始大举进入光通信领域。例如, 阿里巴巴宣布将自研,并通过外包的方式生产 400G 光模块;华为在英国建设光芯片工厂, 同时扩建武汉光谷的光工厂等。各大厂商开始加快布局 400G,目前已陆续推出 400G 光模 块产品,整体处于客户送样、小规模出货阶段。
硅光领域,我国进入较晚,正通过收购等方式拓展硅光产业连,但内循环能力仍较为有 限。目前我国在硅光领域开展布局的企业主要有华为、光迅科技、亨通光电、博创科技 等。华为 2013 年收购比利时硅光子公司 Caliopa,并且在英国建立了光芯片工厂发展硅 光技术。2017 年亨通光电与英国的硅光子企业洛克利合作,获得多项硅光芯片技术许可, 2020 年 3 月 10 日发布 400G 硅光模块。2018 年光迅科技联合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等 单位联合研制成功 100G 硅光收发芯片并正式投产使用,但是流片需要依靠国外。2020 年博创科技与 Sicoya 公司合作,推出了高性价比的 400G 数据通信硅光模块解决方案。 总体来看,国内厂商正在通过收购或兼并等方式在硅光产业链上不断进行拓展, 但就硅光芯片产业链而言,目前全球仍处于初级阶段,硅光芯片要实现大规模的商用还有很长 的路要走。
3.5 服务器领域:市场规模增长,国产替代加速
我国服务器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国产替代推动下优势企业强势出海。2015 年开始国 产服务器迅速发展,出货量远超国际品牌,国内企业如浪潮、联想等纷纷投入大量 人力与财力进行服务器自主技术创新,并取得一定成果。2017 年,中国服务器市场 中 70%以上的市场份额来自中国企业。随着国内厂商与服务器巨头合作的不断深入, 以及在高端服务器中技术的不断提升,国内厂商近年出现国际化的趋势,服务器出 货数量不断上升。当前,除核心芯片之外,我国服务器零部件国产化率已经超过 60%。 2018 年中国服务器市场规模为 857.2 亿元,同比增长 22%。
但中国市场对于服务器的核心芯片严重依赖进口,若国外供给断层将影响产业发展,成 开展内循环主要补短板发力点。国内芯片产业最主要的瓶颈集中在设计和制造环节。 在芯片制造环节,目前世界最先进的制程工艺——7nm 制程技术被跨国公司垄断, 而我国的制程工艺还停留在 22nm 和 16nm,制程工艺的滞后是造成我国芯片产业落后于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7nm 制程最核心的制造设备目前全世界 只有荷兰、日本等少数国家可以生产,我国在这方面也需要尽快突破。因此,若国 外对我国芯片进口实施限制,将对我国服务器行业造成不利影响,芯片研制将成为 内循环难点及前提。
我国于芯片领域进行核心技术攻关,加速自主研发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当前,我国服 务器芯片自主研发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向:X86 架构、Power 架构、MIPS 架构、ARM 架构和 Alpha 架构。具体来看,Alpha 架构覆盖全场景,目前国内研发该类架构处理器芯片的是 成都申威,该公司基于该架构开发服务器芯片可以拥有自主扩展指令和发展路线的自主 权。ARM 架构终端生态繁荣,并快速向数据中心领域渗透;目前国产服务器芯片企业当中 有天津飞腾和华为研发服务器芯片,这两家厂商拥有 v8 架构无限制永久授权,可无限制 基于 v8 架构开发、自主演进。MIPS 架构走向嵌入式,目前有龙芯基于该架构进行研发, 早期龙芯曾计划基于该架构研发 PC 处理器,但成果不彰,龙芯如今转而基于该架构研发 服务器芯片。对于 Power 架构,知识产权为 IBM 所有,2015 年向中国企业开放,不过由 于其开放存在一定局限性并且价格昂贵,基于该架构研发的国产服务器芯片发展受到一 定程度影响。
放眼未来,算力带动经济,未来中国服务器市场需求旺盛,为内循环提供充足动力。根 据华为《泛在算力:智能社会的基石》,对算力的投入有较为客观的经济杠杆效应,对制 造业/交通物流/零售业/能源也而言,1 美元算力投入带来 10/5/5/4.4 美元价值提升。人 均算力水平与经济水平高度正相关,未来各国将推动算力提升,带动经济倍速增长。2019 年受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宏观环境不确定性以及采购周期性的影响,全球服务器增速有 所放缓。随着疫情结束,国家将提速 5G、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七大领 域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布局云计算、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和 5G 等新兴技术在行业 的深度应用,未来服务器市场需求较为旺盛。IDC 预计,2020 年中国 X86 服务器市场出 货量将增长 2.9%,在 2020-2024 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9.1%,中国服务器市场需求在未来 几年仍然较为广阔。
多元算力时代,非 X86 服务器迎来逆袭机遇。随着大数据技术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对 海量数据存储、运算、处理等方面带来严峻挑战,驱动服务器发展呈现多元算力大趋势: 首先,除 CPU 外,将向 ARM、NPU 和 GPU 并行计算和分布式计算发展;其次,5G 帮助政府,教育,医疗、金融等行业加速云融合,算力将随数据全面覆盖“边、端、云”及嵌入式 系统,泛在计算及云边协同的协同计算将快速发展;此外,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王恩东 指出,未来三到五年,在整个计算投资中,智能计算占比将超 80%。
服务器国产替代加速进行时,打响内循环良性开端。2020 年 5 月 29 日,中国移动公示的 中国移动 2020 年 PC 服务器集采项目中,基于鲲鹏处理器的服务器全面覆盖计算型、均 衡型和存储型等服务器类型,中标规模达 19563 台,其中中移系统集成(H3C)13475 台, 华为 TaiShan 服务器 6088 台,在鲲鹏所参与的标段中占比超过 67%。2020 年 5 月 7 日, 中国电信发布中国电信服务器(2020)集中采购项目货物招标集中资格预审公告中,首 次将全国产化服务器(H 系列)单独列入招标目录,集采数量为 11185 台,占比接近 20%。 鲲鹏处理器具有高性能、高吞吐、高集成、高效能等特点,其开放性可支撑中国移动进 一步提升在多样性算力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国产替代进入加速阶段。
4. 北斗——产业链国产化 100%,贸易争 端推动内循环加速
4.1 贸易争端升级,推动产业链内循环加速
随着美国加大对中国高科技领域的制裁,将推动中国科技领域的内循加速,尤其是卫星 导航产业,中国自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建设自主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有望打破美 国 GPS 的压制。目前,中国北斗已基本形成 100%国产自主可控的完整产业链,美国对 中国企业的技术封锁将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加强对知识产权与科研技术的研发,驱 动产业链内循环加速。
4.2 产业链国产化 100%,逐步打破 GPS 压制
4.2.1 北斗三号组网完成,产业实现国产化 100%
北斗三号组网完成,产业实现 100%国产化。随着北斗三号第 30 颗组网卫星、北斗系统 第 55 颗卫星在 6 月 23 日发射后成功布阵太空,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全面完成部 署,未来将择机面向全球用户提供完整的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全球定位导航授时服 务。北斗导航各端产业实现完全国产化。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 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空间段包括 5 颗 静止轨道卫星和 30 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 面站,用户段包括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在北斗三号全球 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表示, 北斗系统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卫星单机和关键元器件国产化率达到 100%。
面对国外技术封锁,空间段三阶段逐步实现卫星制造国产化。第一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 部分国家对我国采取技术封锁,国内部件厂家尚未成熟,国产化从北斗一号的太阳帆板 做起,初期北斗系统研制在摸索中起步。第二阶段,开启北斗二号卫星建设,国外技术 封锁制约了北斗二号原子钟等核心部件的引进,北斗团队用两年时间自主攻克了原子钟 技术瓶颈。中期北斗系统核心器部件走上国产化。第三阶段,面对长期依靠进口的行波 管放大器等关键元器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就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开展了行波管放 大器等关键元器件国产化的技术攻关。之后从第 17 颗卫星整星国产化率 95%,到第 30 颗卫星核心部件其国产化率 100%,北斗系统拥有了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真正 实现北斗卫星单机和关键部件国产化率 100%。
用户段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实现完全自主可控。目前中国已形成由基础产品,终端和运营 服务构成的完整产业链,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相关国产厂商。上游基础部件是导航 系统应用的基础,也是产业自主可控的关键环节,是整个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 北斗卫星导航芯片、模块、天线、板卡等基础产品已实现自主可控,形成了完整的国产 化产业链。国内芯片主要供应商包括北斗星通、振芯科技等;板卡供应商包括北斗星通、 海格通信等。天线供应商包括盛路通信、中海达等。中游主要由系统集成商和终端集成 商构成,其中系统集成商包括北斗星通,振芯科技等;终端集成商包括北斗星通、合众 思壮等。下游解决方案和运维服务提供在不同行业的应用,国内营运服务商包括北斗星 通、海格通信等。
4.2.2 北斗相较 GPS 具备多方优势,奠基北斗产业内循环发展
北斗系统起步较晚,但部分优势逐渐显现。GPS 起始于 1958 年美国军方项目,1964 年 投入使用。经过 20 余年的研究实验,耗资 300 亿美元,到 1994 年,全球覆盖率高达 98% 的 24 颗 GPS 卫星星座己布设完成,2000 年开始全面推广民用应用。北斗系统 2000 年开 始组网,2014 年由国防科宣布进入民用行业,2020 年完成全球组网。相比成熟的 GPS 系统,北斗系统仍具有独特的优势:(1)三频信号(2)有源、无源定位双模(3)短报 文通信服务(4)境内监控(5)分布开通(6)定位精确(7)促进制造业升级(8)建设 速度快。
4.3 贸易争端驱动上中下游产业内循环发展
4.3.1 上游核心零部件内循环已初步形成,贸易争端坚定国产化道 路
芯片、板卡、天线等上游核心零部件国内产业链自主可控、良性发展的内循环生态已基 本形成,但与国外相比产业链综合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芯片方面,国产芯片逐步 实现产业化,部分技术仍待突破。芯片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终端产品的重量、体积、性能 和成本,并间接影响了下游产业的推广。国产芯片经过十余年发展,从过去的全部进口 到现在的自主研发,芯片研发生产技术逐渐成熟。2010 年以前,北斗终端所用的芯片主 要是对国外进口离散器件进行二次开发和集成而生产出来的模块产品,其核心专利技术 大部分掌握在 SiRF、高通等国外企业手中。2011 年开,国家着力推动北斗重大专项应用, 国产厂商加大芯片科研投入,先后攻克 GNSS 多系统信号捕获及联合定位技术、高灵敏 度低功耗基带芯片设计技术、亚微米芯片设计技术等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了 90nm、55nm 和 40nm 工艺的多模基带芯片。目前,我国北斗芯片技术得到进一步突破,成功研发了 22nm 的双频单 SoC 芯片。然而,在芯片高精度、低功耗方面我国发展仍较弱,叠加美国 卫星导航技术对我国的封闭,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北斗芯片发展。未来仍需要各方努力, 实现技术壁垒的突破。
天线方面,目前已形成成熟的内循环产业链。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 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 2018》,天线的国产化率较高,国内厂商的市占率约为 90%,2017 年, 高精度天线出货量 17.2 万只,其中国内生产的天线超过 13 万只。两大原因促使国内天 线产业基本形成内循环良性发展。一方面,国产高精度天线已经基本达到相关产品的标 准。另一方面,国内地图厂商具备政策护城河优势,由于地图测绘等相关领域涉及到国 家机密,国家测绘严格限制导航仪地图相关的测量、制作及销售业务的相关业务的开展, 此类业务全部需要经过国家测绘的许可,限制了国外企业的进入。
板卡方面,对国外板卡依赖度大,贸易争端影响较大。据《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 业发展白皮书 2018》,国内能够生产导航型板卡的企业较多而国产高精度板卡的销量只占 到国内市场的 30%。国内高精度板卡与 NovAtel、Trimble 和 Javad 等国外主流厂商的 产品相比,在尺寸、低功耗、支持频道与通道存在劣势。贸易争端的升级将限制中国对 板卡的进口引进,将加速国内厂商的技术壁垒突破,面对更大的市场需求。
4.3.2 中游产业已初步自主可控,部分细分市场竞争激烈
中游产业部分厂商已达成自主可控,且产业增长可观,内循环动力充足。中游产业部分 国内厂商已实现系统和终端集成的自主可控,如合众思壮、北斗星通、海格通信等厂商 已实现从芯片-板卡-算法-各类定位终端-各行业应用服务的全产业链布局。目前一些细分 市场呈现国内外较为充分的竞争局面,例如 GIS 数据采集领域市场集中度较高,国外企 业包括 TrimbD、Magellan 等,国内企业包括合众思壮、中海达等。车载导航领域前装市 场产品附加值高、潜力大,后装市场竞争激烈、集中度低,国外企业包括 Garmin 等,国 内企业包括纽曼、任我游、赛格导航、合众思壮等。据《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 发展白皮书 2019》,2019 年北斗中游产业规模达到 1902.9 亿元,2016 年-2019 年中游产 业占比全产业链均超过 45%,随着北斗三号的全面部署完成,中游市场规模可观,且目 前部分企业产品已实现自主可控,内循环动力充足。
4.3.3 下游应用运营服务:“北斗+”市场开启,产业内循环空间充 足
国内北斗+下游应用持续拓展,市场空间广阔,内循环成长空间充足。2020 北斗系统完 成全球组网,牵引下游市场快速发展。当前北斗应用与产业化发展已经全面进入技术融 合、应用融合、产业融合的新阶段。《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 在交通领域、农林渔牧和电力能源等传统领域,和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等新兴 领域,北斗融合应用不断深入,规模持续扩大。在自动驾驶、自动泊车、自动物流等领 域,北斗融合应用创新较快。随着北斗系统的全面落地,叠加美国对中国的制裁,将催 生大量“北斗+”市场,国产企业迎来机会。
“北斗+智能穿戴产品”市场:目前可穿戴式设备已全面支持北斗系统,在穿戴式设备市 场,北斗系统主要用于提供位置服务,使特殊情况下的紧急救治更加及时和精准,为“健 康监测”增加了安全砝码。随着消费升级,可穿戴耳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智能可 穿戴设备市场大规模扩张,据《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调查数据显 示,可穿戴设备 2019 年全球出货量达到 3.365 亿部,同比增长 89%。我国 2019 年可穿戴 设备市场出货量达 9924 万台,同比增长 37.1%。2018 年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批 准“南沙新区北斗城市应用示范工程项目”,其中智能手表及依托于智能手表的大数据管 理平台已经落地。未来,在银发人口比重持续上升、疫情影响健康观念提高、综合定位 精度不断提高、可穿戴设备价格下降等因素推动下,智能可穿戴设备将获得更快发展, 智能可穿戴设备会为卫星导航产业发展提供动力。
北斗+智慧城市市场:智慧城市是通过交互平台将人、车、物、网络等互联互通,形成有 序网络,为智慧服务提供智慧化支持,最终面向政府、企业、公众等进行智慧化运用; 在智慧城市行业,北斗系统主要应用于智慧交通、智慧养老、城镇供热、供水排水等方 面,国家北斗服务网已经为全国超 300 座城市的各种行业应用提供北斗服务,有效推动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优化和完善,全面实现北斗的“百城百联百用”。2020 年中国智慧 城市规划投资规模有望超过 5000 亿元,从而拉动北斗产值增长。截至 2017 年,我国 100%的副省级城市、87%的地级市,总计有超过 500 个城市正在积极开展智慧城市建 设,重点项目签约总量超过 4000 个。据 IDC 布 2020 年 2 月发布的《全球智慧城市支出 指南》至 2020 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支出规模将达到 259 亿美元,同比增长 12.61%,是 全球支出第二大的国家,仅次于美国。随着智慧城市投资规模的高速增长,北斗市场规 模有望随之持续扩张。
北斗+特殊市场:特殊市场是北斗应用最快、最稳定的市场之一,也是国产替代最关键的 领域。在军用、警用、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公共安全等特殊市场上,相比 GPS,北斗 系统最为体现国家意志。目前在公安应急通信指挥、防灾减灾等细分市场,北斗系统已 开始大规模应用,未来随着产业内循环发展,叠加国家对定位系统自主可控要求,对高 度敏感性和保密性的要求较高的反恐、维稳、警卫、安保等大量公安业务将加速北斗系 统的融合应用,特殊市场众多细分领域将处于维持稳定增长期。三级北斗公安应用体系 已建成,2020 年北斗警务车载终端的配备率预计达 100%。随着北斗系统的应用融合进 入公安领域,已初步建成了全国位置一张图、短信一张网和时间一条线的“部-省-市”三 级北斗公安应用体系,形成了纵向扁平化指挥调度和横向跨区域跨警种联动的综合位置 应用。2018 年,超过 11 万台公安专网设备引入北斗系统。依靠北斗应用时频统一的服 务与监管,公安平均出警时间缩短约 20%,应急救援响应效率总体提升 2 倍。据《中国 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 2019》统计数据,预计到 2020 年,北斗警务车载 终端的配备率达 100%,北斗单兵装备的配备率将达到 80%,市场前景广阔。
4.4 内循环驱动外循环战略发展
北斗内循环驱动技术产品升级,叠加一带一路政策扶持,推动外循环发展。北斗产业 链内循环的形成推动了国产技术、产品的升级,建立了成熟的北斗系统,进而驱动北 斗产业的外循环。《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 2019》显示,在全球 100 多个国家已在使用中国卫星导航产品,其中 “一带一路”沿线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已 落地北斗相关应用与产品。在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阿拉伯等多个“一带一路” 国家,在农业、警务、车辆、灾害监测、测绘等多个领域,北斗系统已落地大量相关 应用。
5. 投资建议(详见报告原文)
……
(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长城证券)
用户评论
繁华若梦
这篇文章太棒了!涵盖了5G、云计算和北斗,简直是通信行业流通的完美指南!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罪歌
通信行业未来的趋势,5G、云计算和北斗缺一不可!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月下独酌
期待看到更多关于5G、云计算和北斗的报道!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冷眼旁观i
5G、云计算和北斗,这三个关键词真是点燃了通信行业的火花!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情如薄纱
这篇文章分析得很透彻,对5G、云计算和北斗的未来发展趋势预测精准!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回到你身边
5G、云计算、北斗,都是推动通信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命运不堪浮华
云计算和北斗的结合,将会给通信行业带来巨大的变革!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何年何念
5G的应用场景太广泛了,未来可期!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一种中毒叫上瘾成咆哮i
北斗系统真是太厉害了,精准定位、导航、授时,应用前景无限!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白恍
这篇文章让我对5G、云计算和北斗有了更深的了解!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墨城烟柳
期待看到更多关于5G、云计算和北斗应用案例的报道!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野兽之美
通信行业发展势头强劲,5G、云计算和北斗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来瓶年的冰泉
5G的到来将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期待更多创新应用出现!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爱你的小笨蛋
云计算的发展为通信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生荒唐
北斗系统的发展将为中国通信行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寂莫
文章内容丰富,信息量很大,对5G、云计算和北斗的介绍很详细!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廖
5G、云计算和北斗的结合,将会带来更加智能化的未来!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发型不乱一切好办
期待通信行业能够利用5G、云计算和北斗,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权诈
这篇文章让我对通信行业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摇划花蜜的午后
5G、云计算和北斗,未来的通信行业将更加精彩!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不要冷战i
通信行业加油!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