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将召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主题或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本次三中全会重点之一——财税改革,备受市场关注。6月25日,随着国务院发布的《202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报告》的公布,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蓝图逐渐清晰。其中,关于“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完善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的表述,不仅预示着财税领域即将迎来重大变革,更将白酒消费税改革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白酒消费税改革:方向何在?
消费税是我国前四大税种中唯一的中央独享税,其收入全部归中央财政所有。财政部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和个人所得税四大税种总计占税收收入的78%。2023年,消费税为1.61万亿元,同比下降3.5%,占税收收入约8.9%,仅次于增值税(约38.3%)和企业所得税(约22.7%)。
长久以来,白酒消费税的改革路径一直是政策文件中的“常客”,其触角延伸至征收环节、征税范围等多个维度。
白酒消费税历史上共经历5轮调整:1994年首次开始实施从价税,2001年在从价税基础上同时征收从量税,2006年针对从价税率和从量税率进行调整,2009年针对从价税规定最低计税价格,2017年针对最低计税价格进行调整。
回溯至2019年的《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后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改革推进方案》,一个清晰的脉络浮现——白酒消费税改革的核心在于“后移征税环节”。
这意味着,在保持征管有效性的前提下,那些原本在生产(含进口)阶段征收的消费税项目,将逐步向批发乃至零售环节转移,一场税收征收链条的重塑即将上演。
当前,白酒消费税在生产环节实行的是从价计征与从量计征相结合的复合计税法。1)从价税:以出厂价 60%价格作为最低计税价格,税率为 20%;2)从量税:按每斤(500 克)0.5 元或 0.5 元/500 毫升征收从量税。
若消费税改革成功实现征税环节的后移,即从出厂价转变为零售价作为计税基准,那么这一变化将对白酒行业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消费税的整体税负水平将会有所提升;另一方面,这也将促使白酒企业重新审视其定价策略、销售渠道以及市场布局。
税负转嫁:谁将承受之重?面对消费税改革可能带来的税负增加,市场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是:这新增的税负将由谁来承担?当前我国白酒消费税率采用从价税+从量税复合征税法,现行白酒消费税体系下,高端酒整体税率低于低端酒。由于白酒的消费税为从价税+从量税,从量税(每500克0.5元或0.5元/500毫升)显著利好高端酒,因此高端酒企消费税率显著较低,2023年高端酒、次高端酒、区域龙头酒、三四线酒的消费税率均值分别为 11.9%、13.8%、12.7%、13.6%。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税负的转嫁取决于市场的供需关系以及产品的价格弹性。在需求弹性较高的市场中,消费者对于价格变化较为敏感,因此税负更容易通过提高售价的方式转嫁给消费者。而在需求刚性较强的市场中,如高端白酒领域,渠道商对于产品的需求较为稳定且难以替代,因此税负可能更多地由渠道商来承担。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就能完全置身事外。在次高端白酒市场中,由于需求更为弹性且竞争激烈,企业可能需要通过内部消化或调整销售策略来应对税负的增加。
浙商证券认为,历史上白酒行业经历过多次消费税税制改革,但并未对行业产生过较大负面影响,预计此次消费税改革整体影响有限。若消费税后移/下划,预计利好头部酒企发展、中小酒企或面临出清。消费税改革对于白酒行业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税负的增加将考验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市场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这也将促使企业加速转型升级、优化产品结构、拓展市场空间并提升品牌价值。同时,随着消费税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税收政策的不断完善,白酒行业也将迎来更加公平、透明和可持续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