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几个月国家的钱袋子收入少了,比去年减少2.8%。而依赖卖地收入的地方政府,最近两年卖地收入更是直线下降。2021年还有8.7万亿,而到了2023年就骤降到5.7万亿,如果剔除地方城投公司托市买入的土地,真实的卖地收入更少。
所以得想个新办法让地方政府钱袋子充裕起来。发债只能解决近渴,最终还是要扩大税源,目前来看,消费税改革是最有可能出成效的办法。
01消费税,名副其实的富人税
消费税是名副其实的“富人税”,目前主征的四大品种分别是:烟、油(汽油、柴油)、车、酒。
高端香烟名酒,大排量的汽车,这些都算得上是富人消费的标配。现在在这类品目上多加收消费税,普通人生活不受影响,政府又能有钱办事,看起来是个“调节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好办法。
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当前的消费税在我国现有的四大税源中能排第三,仅次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2023年,全国征收的消费税一共是1.61万亿,比个人所得税还多1300亿元。
而且,消费税是四大税源里增速最快的税种,同比增长10%,但这个税种一直是中央独享,地方政府切不到这块蛋糕。
现行的税制,来源于1994年分税制改革,改革后中央政府的财力日渐强大但地方财政的钱袋子就瘪下去了。可地方上要干的事儿多着呢,钱根本不够花。你看,去年全国的钱,46%都归了中央,但他们只花了14%:地方虽然拿了54%,但花出去了86%。
虽说还有转移支付的10万亿,但支配这些钱的权力最终还在中央。
在土地财政萎缩的情况,让地方政府还能有钱办事,把消费税这块蛋糕做大并且让出一部分,目前来看是最好的选择。有学者算过账,如果按去年的消费税基数来分,地方政府可以多拿到7000亿,拉动地方财政收入约6个百分点
所以接下来的重点,就是怎么分这块蛋糕。
目前来看,改革有三个大方向。
一是扩大征收范围。
目前国内的消费税只针对15类特定商品收税。其中,烟草、酒精饮料、汽车和石油制品四大类商品贡献了约98%的消费税收入,而烟草和石油制品两者就占据了约80%的份额。
但富人们花钱的地方可不止这些实物商品,他们还有很多高档的服务消费比如坐私人飞机、打高尔夫、豪华游轮旅游等等。所以,未来应将更多高档消费品、服务和消费行为纳入征收范围。
二是后移征收环节。
以前,消费税是在商品生产的时候就收掉了。比如说,山东的朋友买茅台这税其实就已经给了贵州的茅台厂家;河北人买红塔山,相当于交税给云南。这样一来,地方政府就特别看重那些能交很多税的企业,尤其是本地的纳税大户,简直就像宝贝一样供着。
但现在咱们要变了,以后消费税要改在消费的时候收。也就是说,你在哪里买东西,税就在哪里交。这样一来,哪个城市的有钱人多,消费能力强,那个城市的地方政府就能收到更多的消费税,也就更有钱了。以后各个城市可都要努力吸引人才和消费了,毕竟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钱包鼓不鼓嘛!
三是稳步下划地方。
现在消费税的钱都是中央拿着,地方一分钱也分不到。可问题是,自从“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后,地方政府就少了个主要的收入来源,再加上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卖地赚的钱也少了,还有一堆债务要还。这样一来,地方政府的钱包就瘪了,出现了好几万亿的资金缺口。
所以消费税如果央地分成,地方拿到的比例一定不会太低。像美国的消费税,州政府最高能拿到超60%的比例,同处于东亚地区的日本和韩国,消费税地方政府分成分别为26.5%和11.8%。
这对地方来说,还是很有意义的。
02消费税来了,房地产税还远吗?
消费税被媒体戏称“富人税”,就是因为它主要影响高消费者。而且随着消费税改革临近,大家也都猜测房地产税或许会接踵而至。
打开个人所得税APP,你会看到新增了几类个人经营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不少人心里直咕:中国的资产税大幕是不是即将拉开?富人们是不是得开始为那一长串的税单发愁
了?
但深入了解后,你就知道资产税在中国落地还尚需时日。
就拿房地产税来说吧,光是给房子估个价就让人头疼不已。按照国际惯例征收房地产税需要中央政府给出一个基本的评估方法,各地政府根据具体情况再做调整。可中国地大物博,鹤岗的小平房和上海的高楼大厦,用同一套标准来评估显然行不通。
那地方政府怎么定价?完全要因地制宜?这调研得花多少人力物力?最后能得出一个公允的基础价格吗?毕竟,链家贝壳上那些挂牌价,跟实际成交价往往差十万八千里。
有人提议,按租金来收房产税,听起来好像挺靠谱。但问题又来了,每个地方、每种类型的房子租金都不一样,怎么定个统一的标准呢?租过房子的人肯定都知道,现在的房东五花八门,安置房房东,二房东,租房公司,还有只出租自家卧室的小房东,各门各类这标准咋统一?
还有,如果现在就开始收房地产税,但咱们国家还没建好足够的保障性住房,那这些税最后会不会都落到租客头上?最后苦的不还是租客?
所以,收税真不是拍拍脑袋就能定的。得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到位了才行。
就像这个消费税,十年前想收都难。那时候,国内还都是现金社会,烟酒油车这些东西,虽然国家有专门的供销机构管控,但在现金时代,别说收税了连影子都抓不到。
现在不同了,咱们已经进入了电子支付时代,钱都成了微信、支付宝里的一串数字。这样一来,你大部分的消费都有记录可查,想偷税漏税的难度明显增加。
03消费税,加税促消费
一旦消费税改革尘埃落定,实际上,最可能从中受益的群体还是最有消费力的富人阶层。而有趣的是,尽管是加税措施,但它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促进了消费。
那么,“加税利好消费”这一看似矛盾的说法,其背后的逻辑又是什么呢
深入剖析这一逻辑,我们可以将其与中国特色的经济环境相联系。
回想过去的土地财政时代,地方政府因土地收入占据财政的半壁江山,而拥有强大的动力去维持房价的攀升。
同理,若消费税未来成为地方财政的重要新增来源,地方政府同样会倾尽全力推动本地消费的增长,以此增加税收收入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或将发生根本性转变。
他们很可能会从盖房子/招商引资的热情中抽离出来,转而想方设法,出台各种配套政策甚至很可能会竞相打造豪华游轮、度假山庄等高端旅游项目,吸引消费者尤其是高消费群体的眼球。后续一定会涌现出更多网红城市,文旅部门以后肯定会卷成麻花,旅游业有望迎来全面繁荣。
这一趋势不仅将推动中国整体消费数据的边际改善,还可能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张五常教授的“县域竞争”理论,放在这里就太贴切了。如果把每个城市比喻成一家公司,那么它们最上心的问题就是怎么赚钱。
以前房价噌噌往上涨,地方政府、开发商还有购房者,那叫一个三赢局面大家都赚得盆满钵满,跟着经济快车一块往前冲。现在,消费税改革真要来了,这就不是简单收个税的事了,它背后也一定藏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机遇。
那些跟地方政府钱包关系紧密的领域,就像是下一个金矿,等着人去挖。